摘要: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第一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经历5年的实践考验。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新的治疗理念得到认可,新的治疗药物得到批准,新的流行病学数据得以公布,国际上的乙型肝炎治疗指南/共识也已经更新。因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修订。《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补充了我国自主调查采集的乙型肝炎流行病学数据。据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例。关于治疗部分,本次指南继续强调了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此外,指南还补充了我国新增的已经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和替比夫定,并对于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的检测、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以及治疗的依从性问题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包括了近5年来国内外乙型肝炎研究的最新成果,她的颁布必将对国内的乙型肝炎防治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