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休克 ( shock) 是由不同致病因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 组织细胞灌流严重不足, 导致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为主的综合征[1]. 人类对休克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① 19世纪症状描述阶段: 面色苍白或发绀、 四肢湿冷、 脉搏细数、 脉压变小、 尿量减少、 神态淡漠和血压降低. 虽然只是临床征象的描绘, 至今对休克的诊断仍有重要意义. ② 20世纪40年代急性循环衰竭认识阶段: 休克的机制是因为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和动脉扩张引起的低血压, 治疗上主要以肾上腺素提升血压为主. ③ 20世纪60年代微循环障碍学说: 休克的机制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所导致的微循环障碍, 休克的关键问题在于组织血液灌流而不是血压, 治疗上强调补充血容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以及血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灌流. ④20世纪80年代细胞分子水平研究阶段: 从细胞、 亚细胞和分子水平对休克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 认识到休克的主要特征就是全身或局部组织低灌注, 导致组织细胞缺氧. 因此,确立了以纠正组织细胞缺氧为目标的复苏治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