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致残性疾病,发病2年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现行的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以及类风湿因子(RF)检测.符合此标准时病人常已出现骨关节破坏,加之RF缺乏特异性,不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因此临床需要能用于RA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自从1964年证实抗核周因子(antiperinuclear factor,APF)[1]是RA的特异性抗体并可在疾病早期出现后,又陆续发现抗角蛋白抗体(AKA)[2]、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cytokeratin filament aggregating protein,Filaggrin)抗体(AFA)[3]以及抗Sa抗体[4]都对RA具有高度特异性,可在疾病早期出现,新近认为上述抗体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关性,它们的表位都含有瓜氨酸,故称之为瓜氨酸相关自身免疫系统[5],此系统可能在RA的发病及发展中起作用.2000年国外首次报道根据filaggrin的cDNA序列合成一条含瓜氨酸的环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并用于ELISA检测[6],发现其对RA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视为RA新的血清标志物.因此人们对RA的特异性自身抗体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