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nfectious mononucleosis,EBV-IM)合并肝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为临床早期识别肝功能损害患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因EBV-IM住院的1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谷丙转氨酶的检测结果,分为肝功能正常组(谷丙转氨酶为5~40U/L)和肝功能异常组(谷丙转氨酶)40U/L)。分析其肝功能指标与临床症状及其他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结果 EBV-IM患儿中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55%。肝功能异常组患儿的平均年龄大于肝功能正常组患儿,其中学龄期儿童占比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肝功能正常组患儿相比,肝功能异常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更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更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的体液免疫IgG、IgM、IgA、C3、C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肝功能异常组患儿的CD3+、CD8+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患儿,而CD4+、CD4+/CD8+、CD19+明显低于肝功能正常组患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高CD8+水平是合并肝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D8+T细胞在EBV-IM并发肝功能异常的诊断中的cut-off值为48.175%,曲线下面积为0.819,灵敏度为97%,特异度为56.5%。结论在EBV-IM患儿中,学龄期儿童更易出现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与炎症指标及细胞免疫具有相关性,其中当CD8+T高于48.175%时并发肝功能异常的风险较高,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对于学龄期EBV-IM患儿要更加警惕肝功能异常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