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控制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疼痛的临床观察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ciatic nerve block on the pain of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in lower limbs

| 认领 | 导出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单位: [1] 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麻醉科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 [3] 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麻醉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疼痛 坐骨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氨酚羟考酮

摘要: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下肢动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伴下肢疼痛患者39例,随机分为氨酚羟考酮组(n=19)和神经阻滞组(n=20)。氨酚羟考酮组口服氨酚羟考酮(每片含325 mg对乙酰氨基酚+5 mg羟可酮),每日3次,每次1片,并根据疼痛缓解情况调整药物用量,每日最大剂量为8片/天。神经阻滞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行患侧坐骨神经臀点穿刺,穿刺成功后置管,做皮下隧道,固定导管,并连接自控镇痛(PCA)泵。100 ml药盒内配制0.15%罗哌卡因溶液,电子泵设定参数:单纯自控镇痛(PCA)模式,8 ml/PCA,间隔时间30 min,每小时限量16 ml。治疗时间为两周。观察指标:①应用VAS镇痛评分评估镇痛效果。②采用Ramsay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③下肢皮温的变化。④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①两组给药每日剂量均在药物安全适用范围,并氨酚羟考酮组高剂量组病例数占本组的52.6%;②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但在VAS≤3分组对比中,神经阻滞组所占比率明显高于氨酚羟可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前、后镇静评分比较显示,神经阻滞组治疗后均达到正常的镇静状态,而氨酚羟考酮组近30%患者处于浅睡眠状态,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④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循环改善情况比较,神经阻滞组治疗后皮温有显著性增高(P(0.05),而氨酚羟可酮组治疗后皮温无明显升高。⑤氨酚羟考酮组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神经阻滞组(P(0.05)。结论坐骨神经阻滞治疗下肢动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伴下肢疼痛患者神经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发生率低,在安全性和对下肢循环影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 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麻醉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320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816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