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帽状息肉病临床和内镜特征及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

Clinical and endoscopic features and endoscopic treatment efficacy of cap polyposis

| 认领 | 导出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CSCD-E ◇ 中华系列

单位: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 [2]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肠息肉 帽状息肉病 临床特征 内镜特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摘要:
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内镜特征, 并评价其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 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 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 女6例;年龄14岁~74岁, 其中<60岁7例, ≥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 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 乙状结肠13枚(23.2%), 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 Ⅱ型3枚, Ⅲ型5枚, Ⅳ型4枚;内镜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 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 均完全切除, 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镜复查, 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 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 息肉多单发, 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 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 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 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 内镜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1320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816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