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北大核心
◇ 中华系列
文章类型:
单位:
[1]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摘要:
多年来,国际上以及国内通用的慢性肝炎诊断分类系1968年于欧洲肝病学会学术大会上由11位著名肝病学家倡仪的(下称1968年方案)。我国也按此修订了我国的诊断标准。1968年方案将慢性肝炎分为慢性持续(迁延)性肝炎(CPH)及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将碎屑样坏死作为区分CPH及CAH的重要标志。70年代初又增加了小叶性肝炎(CLH)。这个方案应用25年以来,有关肝炎的研究又有了很大发展:关于病毒性肝炎的病原,陆续弄清了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特征及致病作用;了解了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自身抗体及相关的临床类型;更多地认识了病毒复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出现了一系列治疗方法,等等。随着这些发展,文献中出现了不少新的诊断命名,以致造成某种程度的混乱。为了反映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消除概念上的及诊断上的不统一,世界消化系病学术大会组织了一个国际专家小组,向大会提出了一个关于慢性肝炎、肝移植排异及肝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命名的新建议(洛杉矾,1994年10月)。作为此建议的组成部分,专家小组在世界肝病学会年会上提出了关于慢性肝炎的诊断、分级及分期的建议(墨西哥坎肯,1994年6月)。二者构成了一个新的方案,以下被称之为1994年方案。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王宝恩.慢性肝炎的诊断、分级与分期[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4):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