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的昼夜节律及其与住院期间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4月连续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1370例AMI患者,收集并分析其发病时间点、基线资料、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主要治疗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等数据。结果:(1)将全天划分为24个1 h的时段,AMI发病高峰和低谷分别为10∶00~10∶59和13∶00~13∶59。将全天划分为6个4 h的时段,AMI发病低谷为0∶00~3∶59(8.20%),随后发病率逐渐增加并于8∶00~11∶59达到高峰(25.90%),此后又随时间逐渐递减至低谷。将AMI细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亚组后,整体的变化规律仍然存在,两组的低谷没有改变,但NSTMI组的高峰延迟至12∶00~15∶59。(2)按时间将全天分为6组(0∶00~3∶59;4∶00~7∶59;8∶00~11∶59;12∶00~15∶59;16∶00~19∶59;20∶00~23∶59),各组的基线资料、闭塞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情况,以及住院期间的主要治疗,总体无统计学差异。(3)在0∶00~3∶59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最高(P(0.05),STEMI发生的比例最高(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和肌钙蛋白I峰值最高(P(0.05),肌红蛋白峰值显著升高(P(0.05),但6组之间N-末端脑钠肽前体峰值、射血分数、住院期间MACE无统计学差异。结论:8∶00~11∶59为AMI发病高峰,显示为白天多于夜间;而整体炎症程度、STEMI所占的比例、估测心肌梗死面积,则为AMI夜间重于白天;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各时段AMI患者的院内结局无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