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Pubmed体系: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 中华系列
文章类型:
单位: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 北京,100050
医技科室
病理科
病理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 北京,100050
临床科室
国家中心普外分中心
普外四科(肝脏移植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实验中心, 北京,100050
医技科室
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
实验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50
临床科室
国家中心肝病分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病理损伤模式
铜沉积
摘要:
目的总结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明确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并行肝脏活组织检查的病例21例,分析患者的肝脏病理形态学特点及临床特征。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肝穿刺及肝移植活组织检查中病理形态学的差异,分析病理模式与活组织检查类型及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2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有10例行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11例行肝移植切除病肝活组织检查;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模式4例(19.0%, 4/21)、脂肪性肝炎样模式8例(38.1%, 8/21)、炎症坏死不伴肝硬化模式4例(19.0%, 4/21)、炎症坏死伴肝硬化模式5例(23.9%, 5/21)。肝脏内出现铜沉积12例(57.1%, 12/21),且铜在肝脏内分布不均。结论肝豆状核变性肝脏形态学主要表现为4种模式,但缺乏特征性改变,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及肝脏形态学改变进行综合判断。
PubmedID: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 北京,100050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王琳,孙丽莹,黄坚,等.21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12):903-908.